在天津西北角民族文化宫,一位刀客正在以矫健的身手练习刀法,只见他以一招乌龙摆尾,将手中的重刀舞得虎虎生风,立刻赢得了场上的阵阵喝采声。
这位刀客是回族重刀武术第四代传人曹仕杰,他练习的重刀法,正是祖传的技艺。从六岁开始,他便开始在父亲的教导下练刀,在他25岁的时候,已经掌握了娴熟的刀法。练习武术是一门很苦的技艺,除了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,他还会因为练习而受伤无数。好在,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。作为重点发展和保护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。曹氏重刀在2006年,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
回族重刀的刀法繁复,学习的难度非常大。像插、背、拧、云、撇、水磨、腰串、狮子披红、雪花盖顶、双摆荷叶、掌中花、叠罗汉等,无论哪一式都能让观众眼花缭乱,更别说学习的难度了。但是耍刀的人,挥动起来却举重若轻,看起来灵巧无比。这得益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的严格训练,更源于祖上传下来的独门刀法。
曹仕杰的祖辈中,有一位名叫曹金藻的人,他更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刀客。
曹金藻(图一)
提到刀客,很多人都会想到武侠小说或者电影中,那将一把大刀舞得虎虎生风的大侠。天津民国时期的侠客霍元甲,更是成为民间的传奇,闻名于天下。
在同一时代,刀客曹金藻与霍元甲并称为“回汉双侠”。他武艺超群、行侠仗义,在弘扬武术强身的同时,又具有爱国精神,被称为“津门大侠”。
曹金藻与霍元甲是挚交,两个人的经历也比较相似。同样都是在开办武馆,广收弟子,弘扬中国武术。曹金藻创立了天津第一家回族武馆——市隐国术社,他主要给大家传授刀法。由于武功精湛,同时又做人豪爽,因此他的门徒众多。
曹金藻是回族人,用的是回族重刀,这种刀最少也有80斤,一般160斤,最重的刀可达到200斤。据传曹家的刀法始于明成祖初年。当时,燕王朱棣的一个金陵籍回族将领惯用一把30公斤重的大刀征战,他随朱棣北伐平定天津,后举家迁至天津,于是有了津门曹氏大刀,代代相传。
传到今天, “曹门刀式”渐渐地从原来的家族世袭变为开放式传授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机会学到曹门刀法。而曹家到了第七代传承的时候,更是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规矩。曹仕杰将刀法传给了自己唯一的女儿曹宁。这位身形单薄的女孩子,更是能手起刀落,舞动几十公斤重的大刀,并且将它学习得出神入化。她参加过3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,获得一块金牌两块银牌!
很多非遗文化的传承,起初是一个家族文化、一方地域文化,渐渐发展为家国文化,甚至民族文化。曹氏重刀也是如此,它见证了曹家几代人的耕读传家,而曹家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刀客的执着与坚韧,更是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精神。